•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赢



  • 重庆尊龙凯时人生就是赢供应链有限公司

  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

    023-67484209

    一个电话  •  贴心服务

    预制菜为什么这么火?

    如果要找出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,非预制菜莫属。

    从2014年外卖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,到2020年疫情催生家庭端消费需求 ,行业呈现由速冻米面等极少数品类拓展至多种菜品 ,由B端延伸至C端消费者,由一线城市延伸至二三线乃至下线城市的树形发展路径。据 NCBD 统计,2020 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527亿元,2015-2020年CAGR为31.2%。

    2022年,预制菜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陡然提升,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被打开 。

    潜在的倍量增长空间

    预制菜指的是以农、畜、禽、水产品为原料 ,配以各类辅料,用现代化标准集中生产,经过分切、搅拌、腌制、成型、调味等环节预加工完成 ,再采用急速冷冻技术或其他保鲜技术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。

    预制菜最早出现在日本生活高度紧张、人口密度较大的大都市,快速的生活使得人们选择了更为便利的预制菜。

    当前中国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,生活节奏较之前出现了显著的提速 ,但是中国的预制菜发展程度明显低于日本  ,根据欧睿咨询数据,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预制菜C端市场规模仅为日本同期水平的29%,表明中国预制菜行业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。

    我国预制菜起步相对较晚,初期受制于行业消费者认知不高、餐饮专业化分工程度低、冷链运输建设不完善等因素,发展缓慢,直到2014年外卖出现 ,外卖行业对效率的追求倒逼上游餐饮缩短制作时间,预制菜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。

    在国内 ,预制菜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初创期。

    根据欧睿咨询数据 ,2007年我国预制菜消耗量仅 101.13万吨 ,此时全世界和日本的预制菜消耗量为1276.58万吨和177.44万吨 。到了2021年 ,我国预制菜消耗量达 174.72万吨,逼近日本预制菜消耗量211.86万吨,占世界预制菜消耗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7.92%提升至2021年的10.34% 。

    2007-2021年,世界、日本预制菜消耗量CAGR分别为2.03% 、1.27%,而我国预制菜消耗量CAGR为3.98%,超越世界和日本的增速。根据Statista的数据 ,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从2013年的5.4kg增长到2021年的8.9kg,总体呈上升的态势,2013-2021年的CAGR达6.4%。

    此外 ,我国预制菜零售额总体呈上升的趋势,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,线下餐饮受到限制 ,居家烹饪大幅增长,因此符合居家快节奏生活的预制菜零售额显著增加,2020年我国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.55个百分点 。

    我国饮食习惯 、文化和日本较为接近,根据日本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来看 , 2021年日本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为我国的2.65倍 ,我国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。

    根据艾媒咨询,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为3459亿元  ,2023年将达到5156亿元,若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增速保持稳定在20%,则在2027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破万亿。

    分散格局,遍地开花

    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 ,存在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作坊式加工商,整体行业竞争格局十分分散,未出现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单品 ,以及全国性龙头企业。新入场的品牌通常只有能力做到 1-2个系列产品,从B端流通市场或者C端线上切入 ,难以全系列、全渠道发展 。

    目前行业主要参与者可以大致分为五种类型:专业预制菜企业、上游农牧水产类企业、传统速冻食品企业 、餐饮企业、零售企业 。不同团体各有优势 ,很难看清谁更有机会跑出来 。

    专业预制菜企业通常在擅长的渠道深耕了多年,品类较为丰富 ,对渠道诉求更为了解 。其优势在于聚焦某个菜系 ,产品打造上更贴近消费者需求,在某个区域拥有较密集的经销商渠道网络,但品牌局限在区域内,工厂自动化程度不高 ,B、C渠道之间转型或兼顾难度较大。

    味知香是专业预制菜企业中的代表,公司产品包括肉禽类、水产类及其他类 ,数量超过200种。其中牛肉类产品为主打 ,2020年收入 3.08亿元,占比达到50.15%。

    农牧水产企业拥有上游原材料优势以及成本优势  ,且深加工产品通常盈利水平高于原粗加工产品,这类企业的优势是对于原材料的特性更为了解,自动化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研发能力较强 。

    这种企业类别较多 ,一类是以鸡肉为原料,生产预制菜(鸡肉调理品)的肉鸡类/生鲜食品企业,如圣农发展 、春雪食品 、正大食品等;一类是以虾、鱼为原料,生产水产预制菜的水产品企业 ,如国联水产 、佳沃食品等 ;还有一类是以猪肉等牲畜为原料,生产预制菜的屠宰企业 ,如龙大美食 、双汇食品、新希望六和 、金字火腿、得利斯等企业。

    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擅长打造标准品 ,多家生产基地具备规模化优势,渠道分销能力强。同时主营产品速冻食品对冷链物流要求也很高 ,因此其冷链物流能力也强于其他类型企业 。但传统速冻食品与预制菜的渠道有所区别,这类企业原有渠道需要整合嫁接,且产品定制化能力不强 。

    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参与者主要分两类,一类是擅长流通市场渠道布局的企业如安井 、惠发,主要服务于小B类客户,一类是C端KA商超占比较大的企业如三全、思念。截止2021年Q3 ,安井食品菜肴制品规模达到了9.2亿元,同比增长126%  ,其中预计2021年预制菜产品收入达到3亿元。

    零售型企业也已经开始进入预制菜行业,通常选择OEM运营模式 ,如面向C端的盒马鲜生、每日优鲜、多多买菜、美团买菜 、永辉超市等。这些平台的主要消费人群与预制菜C端消费者画像重合度高 ,所以切入市场更容易一些 。

    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,外卖 、团餐等新业态快速发展,餐饮降本提效需求推动预制菜在B端提升渗透率,消费升级叠加疫情催化,C端需求也逐步打开。目前预制菜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 ,行业空间广阔,行业玩家众多但缺乏全国性品牌 ,群雄逐鹿蓝海市场 。相对而言 ,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全国化龙头,投资者可以仔细研究一下相关企业。



  • XML地图